本月26日,“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将拉开帷幕。届时,重庆将聚集来自各行各业的技能大师,今年56岁的郑晓明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国际级焊接大师,郑晓明曾凭着一把“焊枪”,扛回了“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诸多殊荣。38年如一日的勤恳工作,让他成为专业领域的技能大师和焊接高级技师。 在“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即将开幕之际,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上了郑晓明,为大家揭秘一段特别的“焊枪人生”。 1963年,郑晓明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81年开始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接焊接工作。至今,56岁的他已经从事了38年的焊接工作。 初入行,郑晓明并不大喜欢这个工种,打算学满几年便转行。一次,大江厂家属区天然气管道泄漏,需要赶在中午12点前修补完。当时师傅带着郑晓明和另外一名学徒抢修,尽管按时完工了,但一试用,发现郑晓明焊接的地方仍在泄漏,三人又赶忙返工,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此时,家属区各种埋怨、责怪铺天盖地,“还电焊工,一个管道都修不好。” 郑晓明既羞愧又自责,回来后整个人也变了。每天一大早,他就到厂里上工操作,一有空闲就带着图纸爬到车上一个一个认部件,就连家里的墙上都挂起了焊接原理图。在那段日子里,郑晓明的脸颊、颈部几度被弧光熏烤得脱皮,工作服被飞溅的焊花烧成一个个小洞,但这些都没能动摇他苦练技术的决心。 就这样,郑晓明凭着一股“钻”劲和扎实的功力,业务慢慢娴熟起来,从过得去到过得硬。一年后,他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成功没有捷径,必须脚踏实地不断进取。”郑晓明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师傅的句句叮嘱。 1990年,郑晓明代表大江厂参加西南兵工局组织的首届青工大赛,那是他第一次参加比赛,既激动又紧张。当比赛项目发到手中时,他顿时傻眼了。“单面焊双面成型,这个焊接技术我从未接触过,厂里也没有人知道这种焊接方法。”郑晓明几乎准备打退堂鼓了,他找到厂里的团委书记,表达了不想去参赛的想法。 “一个人不懂不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学不去干。”团委书记一席话激励了郑晓明,回去后他找来铁板、书籍开始研究这种焊接技术,厂里的员工知道后也跑来帮忙,把听到的、看到的技术无私传授给他。 为了练技术,郑晓明每天都待在偌大的车间里,外面是微风拂面,里面却是高温高压,像蒸笼一样,闷热得很。在潜心钻研下,郑晓明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厚积而薄发,此后的几年里,郑晓明一路过关斩将,创造了多项纪录,在重庆市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和巴南区首届焊工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团体及个人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还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凭借精湛的技艺、强烈的责任心,郑晓明被授予第10届“中华技能大奖”荣誉称号,并成立了国家技能大师“郑晓明工作室”,这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目前在重庆,这样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仅有2个。 作为工作室“掌门人”,郑晓明累计带徒100多名,为公司培养高级技师6名、技师12名、高级工70余名,为公司焊工开办焊接技术培训900余课时。他和工作室成员承担了“减小轮式战车车体焊接变形攻关”等九个项目,解决了许多技术瓶颈难题。 “我跟他从2003年一起工作到现在,他除了是能工巧匠,更是一位好老师。”41岁的许军提起郑晓明来满口称赞:“每次上工前,他总是把所需要的工具、零件摆放好,把焊接的位置、有可能发生的意外等情况全部考虑周全后才开始工作。这一习惯,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到现在。” 谈到未来,郑晓明坦言自己有两个目标,一是3年内培训50名青年高技人才,二是吸收2至3名青年高技人才,为他们搭建平台,“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希望能把我的毕生所学和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人,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本月26日,“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将拉开帷幕。届时,重庆将聚集来自各行各业的技能大师,今年56岁的郑晓明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国际级焊接大师,郑晓明曾凭着一把“焊枪”,扛回了“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诸多殊荣。38年如一日的勤恳工作,让他成为专业领域的技能大师和焊接高级技师。 在“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即将开幕之际,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上了郑晓明,为大家揭秘一段特别的“焊枪人生”。 1963年,郑晓明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81年开始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接焊接工作。至今,56岁的他已经从事了38年的焊接工作。 初入行,郑晓明并不大喜欢这个工种,打算学满几年便转行。一次,大江厂家属区天然气管道泄漏,需要赶在中午12点前修补完。当时师傅带着郑晓明和另外一名学徒抢修,尽管按时完工了,但一试用,发现郑晓明焊接的地方仍在泄漏,三人又赶忙返工,直到下午1点才结束。此时,家属区各种埋怨、责怪铺天盖地,“还电焊工,一个管道都修不好。” 郑晓明既羞愧又自责,回来后整个人也变了。每天一大早,他就到厂里上工操作,一有空闲就带着图纸爬到车上一个一个认部件,就连家里的墙上都挂起了焊接原理图。在那段日子里,郑晓明的脸颊、颈部几度被弧光熏烤得脱皮,工作服被飞溅的焊花烧成一个个小洞,但这些都没能动摇他苦练技术的决心。 就这样,郑晓明凭着一股“钻”劲和扎实的功力,业务慢慢娴熟起来,从过得去到过得硬。一年后,他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成功没有捷径,必须脚踏实地不断进取。”郑晓明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师傅的句句叮嘱。 1990年,郑晓明代表大江厂参加西南兵工局组织的首届青工大赛,那是他第一次参加比赛,既激动又紧张。当比赛项目发到手中时,他顿时傻眼了。“单面焊双面成型,这个焊接技术我从未接触过,厂里也没有人知道这种焊接方法。”郑晓明几乎准备打退堂鼓了,他找到厂里的团委书记,表达了不想去参赛的想法。 “一个人不懂不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学不去干。”团委书记一席话激励了郑晓明,回去后他找来铁板、书籍开始研究这种焊接技术,厂里的员工知道后也跑来帮忙,把听到的、看到的技术无私传授给他。 为了练技术,郑晓明每天都待在偌大的车间里,外面是微风拂面,里面却是高温高压,像蒸笼一样,闷热得很。在潜心钻研下,郑晓明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 厚积而薄发,此后的几年里,郑晓明一路过关斩将,创造了多项纪录,在重庆市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和巴南区首届焊工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团体及个人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还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凭借精湛的技艺、强烈的责任心,郑晓明被授予第10届“中华技能大奖”荣誉称号,并成立了国家技能大师“郑晓明工作室”,这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目前在重庆,这样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仅有2个。 作为工作室“掌门人”,郑晓明累计带徒100多名,为公司培养高级技师6名、技师12名、高级工70余名,为公司焊工开办焊接技术培训900余课时。他和工作室成员承担了“减小轮式战车车体焊接变形攻关”等九个项目,解决了许多技术瓶颈难题。 “我跟他从2003年一起工作到现在,他除了是能工巧匠,更是一位好老师。”41岁的许军提起郑晓明来满口称赞:“每次上工前,他总是把所需要的工具、零件摆放好,把焊接的位置、有可能发生的意外等情况全部考虑周全后才开始工作。这一习惯,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到现在。” 谈到未来,郑晓明坦言自己有两个目标,一是3年内培训50名青年高技人才,二是吸收2至3名青年高技人才,为他们搭建平台,“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希望能把我的毕生所学和经验传授给更多年轻人,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