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凯发体育官方 > 安顺文琴戏的诞生与消亡

安顺文琴戏的诞生与消亡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8-24 Tag:洋琴(2)

  清代是中国说唱艺术史上继元明以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贵州曲艺自清代逐渐形成。清道光年间,贵州流行一种以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形式——

  道光九年(1833年),以王石青凯发体育官方、蒋发三、和丁小瑞在贵阳结成:“三友社”,从事贵州洋琴的弹唱和研究。他们既致力于演唱,又从古典文学和戏曲中遴选素材,编写《洋琴唱本》,丰富演唱曲目。从“贵州梆子”中吸取二黄、二流,经过改造为贵州洋琴的“曲牌”,使贵州洋琴的基本曲牌发展到七个,从而丰富了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贵阳,所以影响面遍及全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安顺出现了“相悦茶社”,洋琴坐唱应运而生,出现了龙学光等一些造诣颇深的贵州洋琴弹唱艺人。

  民国时期(1935年),王石青等一度离开贵阳,到安顺、织金、黔西等地交流技艺。

  之后,安顺出现了朱锦文、范梓高、姚少山、邓伯昭、姜寿安、帅伯昆、陈灿明、胡寿嵩等一批洋琴爱好者,经常相聚,按生旦净末丑分角演唱,切磋技艺。他们演唱的曲目,后来均收集编入《贵州弹词汇编》之中。

  安顺“洋琴坐唱”的源流和沿革,尚无确切文献可考。僅供参考的史料,唯《续修安顺府志》中的“民间音乐”部分载:“洋琴:玩洋琴者并非限于洋琴一物,每组共约七八人,除洋琴外,尚有月琴、二胡、琵琶以及箫笛、竽、鼓、引磬、檀板等乐器。遇人有喜庆事,辄约侪前往贺之,不取酬劳,受之者则食以筵席,名‘打洋琴’”。有关学者对洋琴的考证,又对主要曲牌坐唱形式的“杨调”和“二板”的行腔音律的研究,认为洋琴坐唱源于江浙之苏杭。光绪年间,安顺的文学人士便仿照江南弹词的艺术形式,用本地方音唱唐诗宋词,以此显示风雅,称作“家玩”。

  这种“家玩”式的自娱活动愈演愈烈,文人学士抒情自己情怀、抱负和愿望也愈演愈烈。于是,一些吻合他们审美意识的历史故事、古典文学名著,其他地区的弹词和戏曲,纷纷被改编或移植过来。随着光阴流逝,洋琴坐唱在清末民初商业景象繁荣的环境中,出现了《洋琴坐唱曲目抄本》,并急剧向市民文艺发展。

  《抄本》大都演唱王公卿相,才子佳人。流传于安顺的曲(剧)目有《伯牙碎琴》《西厢记》《花田错》《珍珠塔》《借亲配》《一捧雪》《二度梅》《红楼梦》《琵琶记》《百宝箱》《绣襦记》《雪梅教子》等一百多本(折)。

  继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朱锦文、范梓高、帅伯昆之后,中青年人也爱上了洋琴坐唱,四十年代经常在帅伯昆家坐唱;五十年代初期集中在大十字的百货店中坐唱;工人俱乐部建立后,有干部田荣锡等专管群众文体活动,于是随京剧、川剧、棋类书法等,集中在工人俱乐部各自开展活动。由于当时的中青年肖德中、陆琼珍、熊国华等二三十人当上了洋琴坐唱的粉丝,由粉丝而文琴迷。在朱锦文和范梓高老艺人的精心指导下,大家不满足于坐唱了,齐心合力把便装坐唱粉墨登场,搬上舞台。初始,称为《文琴剧》。

  文琴戏的文场乐器不变。武场则为了配合演员“手眼身法步”的表演,选用了京剧的打击乐中的“快长锤、慢长锤、纽丝、凤点头”等等文戏锣经(沿用梆子,不用小鼓)。于此同时,文化主管部门和群众团体购置了行头服装和许多道具。每逢节日就演出,有时还深入到附近县、区、工厂和农村慰问演出。因为念白和唱腔都是方言土语,观众易懂,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文琴戏开演前要吹奏拉弹“大八谱”,像从前京剧开锣前打的闹台——“通”,像川剧开演前的“吹打“,目的是告知观众:尽快入座并肃静,”序曲“结束,剧目开始。演出中途,上折结束,下一折即将上场凯发体育官方,则又吹奏”小八谱“,把前后两折戏隔开,像京剧一折戏结束的”尾声“。

  鉴于这个新生的文琴戏获得群众好评,安顺于1958年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剧团——黔剧团。

  黔剧团的诞生,给安顺人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喜悦!虽然她缺乏京剧中的《力杀四门》《长坂坡》《挑滑车》和川剧中的《刘十四打叉》《盘肠大战》那样的刀光剑影,翻扑滚打,但是,诸如《亚仙刺目》《百宝箱》《雪梅教子》等,却令人耳目一新,柔肠百转!

  黔剧的诞生,给演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唱念做表舞,手眼身法步,严加训练。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准则,演员们用汗水去换取观众的掌声。黔剧的兴起,使一些大半辈子追求和酷爱京剧或川剧的粉丝、戏迷和票友们也学唱黔剧,客串黔剧。京剧票友李峙岭先生曾多次客串,且效果颇佳。与此同时,黔西县、毕节县也相继成立了黔剧团。

  汇演结束,省里选拔了各种县市的尖子,建立了“贵州省黔剧团”。安顺的青年演员熊国华(彩旦)、陆琼珍(小生)、王玉琴(花旦)、杨八妹(花衫)、孙文贵、李立等人奉调入省团。与此同时,造诣高深的朱锦文、范梓高等先生,又奉调进入贵州省艺校黔剧班当教授。这两位先生直到退休才返安。省文化部门尚保留朱老先生的录音带。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现在,四十多年没有听到文琴戏了!朱锦文、范梓高、胡寿嵩、姚少山、帅伯昆等前辈早已作古。现在对文琴戏内行的,首推肖德中先生。四五十年前,肖德中先生是文琴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因为家庭不同意他当职业演员,才免调省团。他戏路子宽,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样样既能且佳,可谓”文武昆乱不挡“。虽是这样,肖先生已年近古稀,张廷芬(老旦)也古稀之外。四十年来,青年少年们未曾和文琴戏谋面,当然不知黔剧为何物,哪还说什么”后继有人“呢?

  每当我到电视节目播放苏杭弹词,我就会想到安顺的坐唱文琴戏;又当看到越剧的”十八相送“时凯发体育官方,不免想到我们黔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特别是看到京剧的《三娘教子》时,更会想到黔剧的《雪梅教子》。而秦雪梅教子成名的故事凯发体育官方,比王春娥教子的故事却早百数年矣!

  喜欢怀旧的老人们,亲历文琴戏、黔剧的孕育、诞生、发展;又无可奈何地目睹这朵艺术奇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

  四川有川剧,云南有滇剧,山西有晋剧,陕西有秦腔……谁愿意贵州没有地方戏?扬剧扬琴凯发体育官方杨旺养正轩琵琶谱扬剧曲调旋转式密封循环功率流阳友鹤杨柳青